2025-11-05 14:10:57 人气:124
“十四五”时期,山东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以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澎湃的山东力量。近期,“山东教育发布”推出系列评论文章,和您一起回眸山东教育五年来发生的重要变化。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筑牢人才成长“立交桥”
——砥砺奋进“十四五” 教育强省谱新篇系列评论②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教育的使命担当。
“有学上”“上好学”,这是老百姓对教育最深切的期盼。
“十四五”时期,锚定这两大核心目标,山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逐步筑起让每个孩子都能人尽其才、有多元选择的“教育立交桥”。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夯实根基。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4.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4%。40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居全国第2位,50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居全国第3位。新建改扩建2368所中小学(幼儿园),平稳渡过适龄儿童入学和在校生数量两个“历史最高峰”。
这一份份成绩单,是“十四五”时期山东聚焦基础教育关键问题,全面扩优提质的坚实支撑。
如果说这些彰显了山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那么《山东省特殊教育条例》的出台则体现出其守护教育公平的温度。作为全国首部省级特殊教育法规,《条例》以系统性制度设计填补了法律空白,“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创新模式,不仅是对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最坚定的回应,还是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最有力的保障。
能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是衡量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四五”时期,在切实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中,山东坚持县域统筹、均衡发展和差异指导的原则,明确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同时,实施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广泛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
系列举措不仅缩小了城乡和校际发展差距,也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从“点”的突破走向“面”的普及。
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多元互通。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再到职业教育“新双高”综合改革试点,三大举措环环相扣、迭代升级,擦亮了山东职业教育的“金名片”。
统筹全局的顶层设计是山东职业教育在全国持续领跑的关键。遵循“做优中职教育、做强高职教育、做大职业本科”的总体思路,山东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多元通道,职教体系也更加健全,现有417所中职学校、99所高职院校,其中4所本科职业大学。而开全国之先河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一系列政策,更是有效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形成多元协同的发展“新生态”。
与此同时,各项高水平成果也持续涌现:16所高职院校入选第二期国家“双高计划”,入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2位;职教学子获全国(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1位;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66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第2位。
这些成绩不仅是办学实力的体现,其价值更在于打破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五年来,共有16.6万中职学生录取分数超过高中线,17.7万高职学生录取分数超过本科线,中职、高职招生持续向好。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这是山东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最好证明。
尤其是山东率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十四五”时期,面向中职学生的本科招生计划从1.5万增长到2.3万,报考人数从14.9万增长到27万,中高本贯通培养年招生10万余人。
职业教育一头连接着基础教育,一头又打通了高等教育,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才的鲜明特色,使其真正成为山东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枢纽”。
高等教育筑峰起势,系统跃升。当前,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7.35%,较“十三五”末提高6.21个百分点,使更多适龄青年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山东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不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结果。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正是对这一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产业变革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并且,它不只是被动适应产业与社会的变化,更以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布局主动塑造经济结构,引领社会进步。
“十四五”时期,山东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牵引,设置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产业急需专业点1837个。锚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标,加大力度推进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新增1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67个授权点,目前23个学科跻身ESI排名全球前1‰,192个学科进入前1%,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山东高等教育在资源布局、结构优化上也同步前进。这五年新设、升格、更名17所高校,康复大学和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的设立,更是实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公办本科职业大学的“双突破”。同时,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建强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建设27个未来技术学院、109个专业特色学院、191个现代产业学院,切实强化了急需紧缺人才的供给力度。
高校是科研产出的主力军,其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十四五”时期,山东高校在科研供给侧上实力显著攀升,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是重组前的7.7倍,高校院所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也高达12.81%,转化金额过亿元的科技成果更是不断涌现。此外,组织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让校企之间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对接更加精准,为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度赋能,实现了高等教育筑峰起势的系统跃升。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教育接力。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山东将奋力奔跑,用心用情助力每个孩子的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教育答卷”惠及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