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全国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学生被嘲“唐人”,网络烂梗侵扰何时休?

2025-09-12 14:57:57  人气:187

“我不知道‘唐人’是什么意思,作为历史老师,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唐人街……”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全网点赞。该班主任表示,自己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经批评引导,学生们已停止使用该梗,并向被嘲笑的同学道歉。


“我勒个豆”“鸡你太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语言,不知不觉中已渗透进校园。不久前,中国教育报收到一名家长的留言,表达了对孩子使用网络烂梗的担忧。中国教育报也就此进行了采访与专题讨论,刊发文章《别让网络烂梗“梗”住青少年成长(点击文章标题查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网络黑话烂梗从屏幕涌入课堂,从“弹幕”迁移到作业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好好说话”,甚至可能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对此,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烂梗的担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



那些歪曲音、形、义的黑话烂梗,实际上弱化了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成为“文字失语”的一种表现。

比如,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无意识地使用这些词,容易造成表达体系受限,难以形成规范的书面化表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



过多地使用黑话烂梗可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暴力色彩、审丑倾向的流行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甚至诱发校园欺凌、语言暴力等行为。部分学生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形成社交压力而被迫用“梗”。


一方面

要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与网络素养

另一方面

为网络平台装上“语言净化器”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初中教研员王萍:



学校要通过课程或活动让学生理解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机制,学会理性看待流行文化,避免盲目跟风,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



家长要发挥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作用,以身作则,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摒弃“手机带娃”的惰性思维。

学校要系统性地落实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化建设,将网络素养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阶梯式网络素养框架。网络素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要注重价值观引领,培养学生的数字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汪磊:



相关的传播平台应真正承担起有效监管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人气、为流量、为资本而放任乃至纵容。

网信等政府管理部门更应与时俱进,联合业界、学界,探寻多模态的监管手段,针对网游、直播、弹幕、短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平台,内外联动、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孩子需要呵护与引导

莫让网络烂梗“梗”住孩子成长

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郭馨泽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课程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qq邮箱:123-9122-590@qq.com,我们将在收到您的反馈3个工作日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