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3:40:18 人气:1162
今日,《大众日报》刊发了题为《她眼里的光重新点亮——鲁渝教育协作“组团式”帮扶三年观察》的文章,对山东鲁渝教育协作“组团式”帮扶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她眼里的光重新点亮
——鲁渝教育协作“组团式”帮扶三年观察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教育帮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环。自2022年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鲁渝两地携手共进、同题共答。三年来,一批批山东教育工作者跨越山海,扎根巴渝深山,通过送理念、送政策、送人才、送知识、送技术、送资金,推动受援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能力、学生素养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
从彭水民族中学的“生命叙事”教学,到酉阳职教中心的“六部联动”改革,再到巫溪上磺中学的“陪伴式育人”,一场以教育为纽带的“山海协作”正悄然改变着重庆重点帮扶县的教育生态,为探寻“人民满意”的教育协作长效机制写下生动注脚。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流传在渝东南山区的老话,道出了当地教育曾经的困境。地处武陵山区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直到2009年才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教育发展长期滞后。
2022年8月,47岁的聊城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刘海生带领11人教学团队抵达彭水民族中学,开启了“组团式”教育帮扶的探索。
“组团式帮扶”是由东部地区组团选派支教团队和指导团队,聚焦一所薄弱高中或中职学校,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带到西部,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辐射带动教育提质发展。
刘海生团队很快发现了学校三大问题: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远低于国家标准;教育资源匮乏,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教育生态失衡,超七成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为此,帮扶团队没有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开出了一剂名为“生命叙事教学法”的温情处方。他们从“心”出发,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孩子们倾诉心声;通过“一封家书”,重连亲情纽带;挖掘苗舞、土家摆手舞等民族文化,帮孩子们找回自信与文化认同。
“生命叙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在体验中建立自信,找回学习的动力。”刘海生清晰记得,成绩优异的学生李鑫,曾因家境困难准备辍学打工。在帮扶教师一次次翻山越岭家访,为她争取到“学费全免+生活补贴”后,她眼里的光重新点亮。三年寒窗,李鑫奋起直追,最终在2024年夏天,收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爱的种子一旦埋下,就会自己生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委主任李俊感慨道,不仅学生变了,教师队伍也焕发新生:30多位教师在市县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在山区扎根生长。
坚守山区
接力夯实教育基础
在重庆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巫溪县上磺中学是唯一一所不在县城的中学。这里地处大巴山区,办学条件尤为艰苦,最好的学生成绩也曾排在全县千名开外。
2022年7月,55岁的泰安二中副校长夏昕宇,带着同为高级教师的爱人苏红兵,携手重庆八中,开启了三年支教“夫妻档”的深山坚守。
“因为基础不同,在这里培养一名普通本科生,比在主城区送学生上顶尖名校还难。”苏红兵的话里没有抱怨,只有心疼。她和丈夫深知,孩子们最缺的,不是高深的学习方法,而是扎扎实实的基础和被人坚定选择的信心。
夏昕宇拿出了泰山挑山工的劲头。每天清晨6点20分,他总会准时出现在操场组织跑操,手电筒的光点亮了山野晨雾中的一个个黎明。他深入课堂一线,一学期听课评课100多节,课后与学科组教师深入交流,针对山区孩子基础弱的特点,提炼核心知识点,帮助他们强化思维培养。他推动建立“学长导学制”,邀请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与学生们结对,为他们打开看向山外的窗户。
在夏昕宇的带领下,帮扶团队每晚自愿加班,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他推动成立戏剧社,让从未登过台的乡村孩子勇敢站上舞台,一台学生戏剧最终荣获市级艺术展演二等奖,自信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爱人苏红兵则成了年轻教师口中“无所不能的苏大姐”,学生眼中“亲切的苏妈妈”。得知学生刘蓉因家庭困难想要辍学,夫妻俩联系山东好友,连续三年资助刘蓉完成学业,最终刘蓉考入当地重点高中。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互动和滋养。这三年,看似助人,实则惠己。”夏昕宇说。如今,接力棒已交到新一批帮扶教师手中,而他点亮的那束光,将继续照亮大巴山深处孩子们的求学路。
“六部联动”
职教质量飞速跃升
走进如今的酉阳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室里是学生专注操作的身影,教室中传来朗朗书声,文化长廊下三三两两的学生正在讨论课业。
难以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所被办学理念不清、实训设备陈旧、师生信心不足而困扰的学校。
改变始于2022年夏天。东营职业学院智能建造工程学院院长杨登山带领13名骨干教师,开启了一场名为“六部联动”的教育改革,让这里从无人问津变为人人向往。
到任第二天,杨登山就拿着笔记本走遍校园,连续一周与师生深入交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几十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第一次班子会上,他坚定地提出:“我们要用三年时间干五年的活,让师生看到学校在发展,让社会看到学校在变化!”
在师资建设上,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推动东西部教师结对成长;在硬件投入上,争取各级资金超4000万元,完成校舍改造、实训设备升级和文化长廊建设;在学生管理上,构建“三自四育五彩六化”德育体系,直面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实施精准关爱。
学校紧盯“职教高考”通道,狠抓教学质量,实行分层教学、分类管理。同时,与“两好两高”企业合作,推荐学生实习。202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63%,专业对口率85%,真正实现了升学有路,就业有门。
三年来,8位山东援派校长带着先进办学理念扎根重庆重点帮扶县各校;38位骨干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联合备课”,设计适配山区学情的分层教学方案,开展专题培训和公开课,带动200余名本地教师提升能力。
“东西部协作教育‘组团式’帮扶三年实践,实现帮扶理念从单独到合作、帮扶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帮扶内容从支教到管理、帮扶目标从扶智到志智双扶、帮扶结果从‘输血’‘献血’到‘造血’转变。”山东省教育厅援派干部、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副主任孙咏梅说。